中医对肾炎的认识
本资料根据刘新祥教授在参加“年湖南省中西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时大会发言稿整理。刘老因平时忙于临床,心系患者,少有笔迹手稿。关于医学学术观点,常在诊病之间隙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于跟诊学生。此文汇集刘老多年临床之后对肾病系认识观点。故此整理,未作明显改动,仅供交流学习。
1肾炎病名认识
病名:中医没有肾炎这个病名。但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可以找到有关肾病的各种记载。
?水肿:出自先秦战国西汉《素问·水热论》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疾病。东汉张仲景《金贵要略》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以及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元《丹溪心法》根据虚实辩证分为阴水和阳水。
医院陈以平教授:急性肾小球肾炎属“风水、尿血”范畴。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属“尿血、虚劳”,慢性肾小球肾炎属“水肿、虚损”肾病综合症属“水肿、虚劳、腰痛”。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风水——血管神经性水肿;皮水——急性肾小球肾炎;石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水——肾病综合症;正水——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不明类型肾炎均可归属:水肿、尿血、虚劳、腰痛的范畴。水肿、尿血不明显——虚劳、腰痛。?
2水肿是肾脏病变的结果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庞然如水状……此为何病?歧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金贵要略》:“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
(肾脏病变为什么会引起水肿?)《素问·水热大论》:“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诸病源候论》“夫水之病,皆由肾虚所为,肾虚则水流散于经络。”《中藏经》:“水者肾之制也,肾者,水(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气虚则水散于皮。”?
3致病因素
风、寒、湿邪内侵,造成机体功能障碍是本病的重要外因。《素问水·热大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身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各曰风水。”《灵枢·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空空然不坚,腹大自尽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腹肿,胸腹满。”
现代开始观察到皮肤感染及药物亦可致本病。宋·严用和《济生方》:年少血气俱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小便不利,此为热肿。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水肿有因湿者,有因水者,有因疟者,有因痢者,有因疥者,有因药所误者。??
?4发病机制?
本病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及功能相互影响。《内经》:三阴结谓之水,肺移寒于肾谓之涌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隋·巢元方:水肿者,由脾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六遍四肢,所以通身水肿也。明·张景岳:“风水之症,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然合而言之,则急由阴盛之害,而本病皆归于肾。”
???5治疗原则???
古代文献多集中讨论对水肿的治疗,水肿退后多属调理的范围。《内经》:“平治权衡,去菀陈挫,开*门,洁净府”最早提出发汗,利小便和泻下治疗水肿三法。汉·张仲景具体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发汗而愈。”到宋代有人注意到药物的肾*性作用。十二世纪初张锐《鸡峰普济方》:“此病不宜动大肠峻泻,医者多用芫花、大戟、甘遂、葶苈、猪苓、泽泻之类,故消取虽易,补闭即难,往往致水复来而无以治之也。”
十三世纪严用和《普济方》补充了实脾、温脾的治疗原则,他法“治疗之法,先实脾土……次治肾水。”十四世纪朱丹溪强调补脾:“诸家只知治湿当利小便……大法以补中宫为主。”明代李中梓、赵献可先后强调补肾之法。明·张景岳指出:“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全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由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6结束语
通过对以上古代医学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对肾炎这类病症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积累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对肾炎的基本治疗原则。值得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我个人认为,治疗肾炎这类疾病,与其他疾病一样,最根本的原则还是建立在辨证论治这一原则之上的这些共性。其致病因子的不同,致病因子所造成的其脏腑功能失调才是个性。近年有学者把“久漏必瘀”、“久漏必虚”的理论运用于膜性肾炎的尿蛋白丢失。确实让人容易理解“虚”和“瘀”的概念。
我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补中益气汤加淮山、芡实、丹参、山楂、仙茅、仙灵脾、凤尾草作为基本方治疗以蛋白尿为主各类肾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芪、*参有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当归、丹参、山楂有较好预防肾组织纤维化,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在临床实验和阿霉素大鼠模型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这是个人的一管之见,请批评指教。
.7.24整理于含浦
资料整理者
1梁恩*:中医内科医生每周四全天坐诊百杏堂名医馆湘雅馆
2吴彬才:中医内科医师每周六下午坐诊百杏堂名医馆雨花亭馆
茺蔚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