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高血压日。
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为此,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决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世界高血压联盟也从年起将每年5月17日定为了世界高血压日,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
年9月11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发布。报告中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亿,其中高血压人数2.45亿。
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相关研究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改善。
年,中国有万人死于高收缩压,其中95.7%死于心血管病。如果治疗所有高血压患者,每年将减少80.3万例心血管病事件,获得万健康生命年。
~年,我国高血压规范管理人数由年的.9万人增长至年的万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3%。
肥胖是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第一位危险因素。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约20年内多次现况调查,监测地区学龄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从年的10.0%上升到年的12.9%,年均增加0.16%。
高血压已经成为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不同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目标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除评估诊室血压外,患者还应注意家庭清晨血压的监测和管理,以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高血压症状
1、大多数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
2、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倦或不安、心悸耳鸣等,典型的高血压头痛在血压下降后即可消失。
3、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出血、胸闷、气短、心绞痛、四肢麻木、多尿等较重症状。
4、妊娠期高血压主要症状为蛋白尿、水肿,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5、婴幼儿高血压可表现为烦躁、过于兴奋、夜间尖声哭叫、生长发育迟缓等。
6、更年期高血压,可表现为腰膝酸软、四肢浮肿等症状。
7、特殊诱因导致的高血压会有其特殊的症状,如颈性高血压表现为肩颈部疼痛、上肢麻木不适;肾性高血压可出现腰背或肋腹部疼痛。
高血压病因及与其它疾病的关系
高血压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具体病因不明,考虑与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等相关。继发性高血压可以找到明确病因,是由药物引起或继发于某些疾病。
1、部分高血压和肾脏病有关
(1)某些高血压继发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狼疮性肾炎、硬皮病、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等疾病,形成肾脏实质性高血压。
(2)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导致患肾缺血,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明显增高,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发生。
2、其他相关疾病
如绝经期综合征、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肿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均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3、危险因素
(1)高盐饮食,且饮食中钾、镁、钙含量低,缺乏叶酸。
(2)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
(3)体力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
(4)过量饮酒或含酒精饮料,长期吸烟。
(5)长期精神紧张。
(6)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高血压风险危害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存,可引起以下疾病:
(1)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病。
(2)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
(3)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病变等。
高血压最终可导致多种器官的功能衰竭,从而危及生命。需要患者给予重视。
高血压治疗方式
1、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治疗手段为生活方式干预和服用药物。
2、继发性高血压主要在于原发病的治疗,可通过手术得到根治或改善。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高血压?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俗称高压)≥mmHg和(或)舒张压(俗称低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且患者如果既往有高血压史,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正常,也诊断为高血压。了解本病的危险因素及症状特点,对于预防及早期发现高血压有指导意义。若患者怀疑或担心自己患高血压,应注意:
1、判断是否出现疑似高血压的症状体征
(1)患者在无明显诱因导致一过性血压升高的情况下,不止一次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如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出现头晕、头痛、疲倦或不安、心悸耳鸣等。
(3)部分患者可有视物模糊、鼻出血、胸闷、气短、心绞痛、四肢麻木、多尿等较重症状。
2、判断是否存在患病风险因素
(1)高盐饮食,且饮食中钾、镁、钙含量低,缺乏叶酸。
(2)超重和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3)体力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
(4)过量饮酒或含酒精饮料,长期吸烟。
(5)长期精神紧张。
(6)年纪较大、有高血压家族史或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大。
(7)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甘草、口服避孕药等药物者,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3、就医检查
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或更严重的情况,尤其是具备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者,应高度警惕并及时就医排查。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项目辅助确诊:
(1)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桡动脉、股动脉触诊,血管及心脏听诊等。
(2)血压测量:通常采用经核准的汞柱式或电子血压计,测量安静休息坐位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初次就诊的患者,其左右上臂均应测量。必要时,还可使用仪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3)其他检查:针对症状或怀疑为继发性高血压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进行相应的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心电图、超声、CT或MRI、动脉造影、睡眠呼吸监测等。
经过系列检查后医生会给予明确的高血压诊断,并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看高血压挂什么科
若患者在无明显诱因导致一过性血压升高的情况下,不止一次发现血压高于正常值,如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咨询。
1、就诊科室
(1)高血压的日常就诊科室为心内科或普通内科,医院专门设立的高血压门诊就医。
(2)若患者出现血压身高并有明显的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衰退症状,建议可到肾内科进一步检查。
(3)若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合并烦渴、多尿等症状,可到内分泌科进一步检查。
(4)若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并有不明原因的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建议到神经内科进一步检查。
(5)特殊人群可到相应科室就医,如婴幼儿高血压患者可到儿科、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可到产科、更年期高血压女性患者可到妇科就诊。
2、就医前准备
(1)患者在就医前一天应注意饮食结构,避免过量饮酒或摄入过于油腻的饮食,以免影响医生的诊断结果。
(2)保持平和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3)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4)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停用降压药物。
(7)患者或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有高血压不能吃什么食物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其中,合理膳食尤为重要。故有高血压的病人在饮食上应该注意:
1、减少钠盐摄入
(1)尽量不要吃含钠盐量较高的加工食品,如咸菜、火腿、各类炒货和腌制食物。
(2)减少烹调用盐及含钠高的调味品包括味精、酱油等。
(3)每人每日食盐量以不超过6g为宜,建议在烹调时尽可能使用定量盐勺,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2、减少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1)少吃或不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2)减少食用油的摄入。
(3)避免食用高糖食物,减少饮用含糖及碳水化合物的饮料。这是因为当摄入的糖超出了人体正常代谢的需要,多余的糖就会转化为脂肪。
3、戒烟限酒
(1)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2)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少量饮用低度酒。
同时,高血压患者还应增加钾的摄入,饮食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如豆类)为主。建议清淡饮食,定时定量、少吃多餐。
高血压预防措施
高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暂无特殊预防措施,但通过以下方式可减少血压升高的情况发生:
1、合理膳食,避免过多摄入糖类、脂肪、食盐等。
2、忌烟忌酒。
3、保持健康体重。
4、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5、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6、遵医嘱正确服用药物,不可滥用药物,如避孕药等。
7、积极治疗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
高血压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同时又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使心、脑、肾、血管、眼底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和损害,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居各类慢性病之首。对于高血压的防治,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很重要。
本文内容参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c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