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接受常规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药物引起的肾*性是急性肾损伤(AKI)的主要原因。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多种可能影响肾小球、肾小管节段、间质组织和/或肾微小管系统的机制促发肾损伤,与蛋白尿和/或肾病综合征(NS)的发生有关。具体详见表1。
举例:
(1)双膦酸盐:在癌症患者中,塌陷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与暴露于大剂量静脉用双膦酸盐有关,尤其是帕米膦酸二钠。此类患者通常表现为NS和肾衰竭。停用双膦酸盐可能改善肾功能,但大多数患者都存在残留的肾脏病且部分患者会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
()干扰素:使用α、β或γ-干扰素进行长期治疗会引发非特异性FSGS、塌陷性FSGS以及微小病变肾病(MCD)。蛋白尿和/或NS可能在开始干扰素治疗后数日至数年发生。停用干扰素通常可使MCD患者的NS完全缓解,但在塌陷性FSGS或非特异性FSGS患者中,缓解情况缺乏一致性。
(3)雷帕霉素机械靶点(mTOR)抑制剂:有报道西罗莫司与蛋白尿和塌陷性FSGS相关。此外,报道称接受雷帕霉素治疗的患者中有极少数发生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MN)以及IgA肾病。
(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使用检查点抑制剂伊匹单抗进行治疗的患者中已报道过抗体诱导性狼疮性肾炎。此外,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治疗与少量AKI(最常由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引起)报道相关。
表1:引起化疗相关肾*性的药物、机制、预防
图中缩写备注:
NS:肾病综合征
RF:肾功能衰竭
FSGS: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MCD:微小病变肾病
ATN:急性肾小管坏死
ATI:急性肾小管损伤
AKI:急性肾损伤
AIN:急性间质性肾炎
NDI:肾性尿崩症
TMA:血栓性微血管病
HUS:溶血尿*综合征
TLS:肿瘤溶解综合征
SIADH: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CTLA-4:细胞*T淋巴细胞抗体4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L1: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
另外:肾*性的危险因素可加重肾功能障碍,并促成抗肿瘤药物的潜在肾*性,包括:
(1)血管内容量不足,可由外部丢失或体液隔离(如腹水或水肿)引起,是抗肿瘤药物潜在肾*性的最常见诱因之一。
()存在或不存在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使用影像学离子型对比剂或肾*性非化疗药物,例如某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质子泵抑制剂。
(3)继发于肿瘤的尿路梗阻。
(4)特发性的肾性肾脏病,与其他合并症、年龄或癌症本身相关的肾性肾脏病。
临床用药评价中心(原创作品)
欢迎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