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类型的肾病占到所有肾病种类的80%以上,主要以原发性肾小球类型的肾病为主。
顾名思义,肾小球类型的肾病即肾小球出现局部损伤,导致肾功能下降的类型的肾病。目前来说总共分为七大类:微小病变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如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
在这些肾病中,哪类的发生率最高?
是微小病变还是膜性肾病,还是IgA肾病?
不多卖官司了,临床统计表明,IgA肾病占比高达45%,而被人熟知的膜性肾病才有10%。
此项肾病已经霸占了肾病发病率第一名的很长时间了,且预估未来几十年仍会持续下去,让其他类型肾病毫无插足之地。
不少肾友最担心的问题还是是否有发生尿*症的风险?有多高?
IgA肾病——年轻人的“噩梦”IgA肾病与其他两类肾病不同的是,容易缠上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且比较高发病率,常常让人惶恐,会不会过早的与尿*症打上交道。
IgA肾病的病理类型表现为有一种叫做IgA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到了肾脏的系膜区,肾小球出现损失。早期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肉眼血尿和蛋白尿,与大多数肾小球肾炎早期症状并无太大差别。
影响IgA肾病预后的因素是否也与这两项最初的临床症状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血尿其实并不会对肾功能造成太大的威胁,只有血尿或轻微的尿蛋白症状的部分肾友,在用药控制住肾脏炎症反应后,肾功能均比较稳定,不会出现太大幅度进展。
但蛋白尿就没有血尿那么“友善”了,会悄悄地损伤肾小球,加速病情的进展。
尿蛋白水平越高,IgA肾病发生尿*症风险越高毫无疑问,尿蛋白是预测及影响IgA肾病的主要因素。源源不断的尿蛋白漏出来,则表明剩余肾小球的形式不容乐观,纤维化进展比较迅速,肾功能硬化程度较严重。
临床研究表明,尿蛋白定量1g是分水岭,绝大多数患者规范系统治疗后,尿蛋白处于1g以下,肾功能进展并不会很快,发生尿*症的风险并不是很高。尤其是低于0.3g以下的患者,几乎不会发生尿*症。
而长期尿蛋白定量超过1g,则肾小球明显会加速病变,随着发病年限越长,尿*症风险则越高。
而有大量尿蛋白(超过3.5g)的患者,尿*症风险无疑最高。研究表明可达到尿蛋白低于1g以下的患者的近20倍。
世界肾脏日之际
我院开展了公益会诊回答
肾友们有相关肾病问题,
可以扫码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