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内经讲啥了四十五
TUhjnbcbe - 2021/3/15 13:51:00
漫画说孩子厌食与食物和情绪有关 http://www.eqfpw.com/wahl/98543367.html
腹中论篇第四十(上)这一篇主要讲述腹部常见症状的诊断治疗。*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患者胃胀腹胀,上午吃了饭,傍晚就吃不进去,反之亦然,这是什么病呢?鼓胀病。怎么治疗?鸡矢醴。一副症状改善,两副就恢复了。好了,这里要讲一点特色治疗,比较有视觉洁癖的朋友可以略过。先讲孩子口气的问题,大部分有孩子的朋友都经历过早晨起来,孩子口气造成的严重心理挫折。挺好挺漂亮一个孩子,怎么口气大到不能要的地步?这就牵扯到中医五气五臭理论。这里的五臭,看似是五种嗅觉上的气味,实际上与自然界的风火湿燥寒五种环境气候主导的五气,和酸苦甘辛咸味觉主导的五味两者紧密相关。它是受五气五味影响的,以臊焦香腥腐五种嗅觉主导的生理病理因素。一个时节以某种气为主,往往兼夹多种气。同样一种气味,往往一种为主,多种为辅。同时嗅觉又是味觉的主要基础,这在现代医学也已经得到了验证。味觉往往也是一种为主,五味调和的。顺便说一句,很多现在的科普作品说,辣和麻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烧灼感。这是学术西化的一种典型症状。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这两者都属于辛味。应肺气,吃的当时鼻子嗓子有感觉,后面皮肤粘膜有感觉,都是肺经所主的范畴。鸡矢醴是个有趣的方剂,以秽除秽,这是中国人才有的生活智慧。别问为什么?知其然是智慧,知其所以然是智能。两者看起来都好,其实智能只会让生活更加复杂,而智慧带给人快乐和幸福。利用自然的感受,比使用条分缕析的意识,要全面准确,也更容易接近智慧。说的更加清晰一点,智能只要认真学习,人人可以掌握。就像刀子,在好人手里可以做菜削水果,在孩子手里就要自伤,在坏人手里就要伤人。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排斥奇技淫巧,而重视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比如天师岐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人都只专注于自己的行业,每个人都可以各保其天真,不离于智慧。智慧让人关心人,关心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关心花草树木。《内经》时代提到万物,几乎都是用花草树木来指代。这很有深意。老子说“使民复结绳而记之”,就是他在近古时代,看到智能发展,而智慧隐退,心有忧患而发出的慨叹。跑题远了,继续讲《内经》。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为什么会反复?饮食控制不好。认真忌口,少吃点吃的清淡点。脾胃病好了也容易反复,控制饮食很关键。这些话是不是有点耳熟?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胁痛,纳差,嗅觉异常,鼻腔异常分泌,痰中带血,四肢无力发凉,眩晕,大小便带血,是什么病呢?这叫血枯病,青春期出现过崩漏之类大出血的疾病。或者房事不合,损伤肝血,往往伴随闭经。这个在中医说来,都是血分病,血亏津伤的表现。西医就得一个系列的诊断:1.痔疮或者消化道出血2.尿路感染或者急性肾小球肾炎3.鼻窦炎4.眩晕原因待诊5.肋间神经炎6.闭经7.心衰?牵扯到消化内科、肾内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妇科,还要请心内科会诊。这也是为什么从《内经》时代之后,中医基本都是以主诉为病名,而放弃了综合征的命名方式。不太科学。以主诉为命名方式,就科学吗?科学,科学很多。不重分科,重病因,不重病名,重病理。很多朋友想不明白,可以慢慢体会,很有意思的。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怎么治疗?看起来很有意思,四个乌贼骨(海螵蛸),一棵?茹草研细末混匀,用麻雀蛋液,粘合成丸,红小豆大小一丸。饭后服五丸,鲍鱼汁送下。治疗肠道和肝脏损伤。方子一点也不重要,因为现在有更为成熟有效的方剂,甚至成药。翻译这段的意义在于,说明在*帝时代,中国的物流业就已经比较发达了。在*河中下游地区,海螵蛸和鲍鱼已经是常见的药物。?茹草有人认为是茜草,这个观点从清代《本草崇原》,《绛雪园古方选注》等提出。即?茹是否为“茹藘”(即茜草)的质疑,综合其他文献所见,似乎可能性不大。似不可因为?茹“今人有名未用”,就否定其可能性,毕竟在《内经》,《本经》时代?茹,茹藘两药是并存的。但是?茹草究竟是一种什么药物?据《本经·下品》:“味辛、寒。主蚀恶肉,败疮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到现在似乎不易考察清楚,留待后贤。但是从临床看,乌贼骨茜草这样的组合有是可能的,用了可能也有效。中医发展就是这样,依法不依方,依效不依经。不唯上,不唯贤,只唯实。血枯之症,血分本亏,使用收涩消解之剂,辅以温阳气益精血之品,思路开阔,阴阳相荡,实在是千古一方。火尽薪传,今天也许有更多更好的方剂,今天的思路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消补并用,主次分明,阴阳调和的原则并未改变。增一斋总是固执地认为,对于人体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不明阴阳的治疗方式,实在过于机械。古人解经多有说半部留半部的传统,本来这篇不准备再读下去了,后来受了高人指点,决定继续。没想到半篇就写得超长了。另一半留待下次,原谅我的啰嗦,也敬请期待后半篇,下周一定。慕丹阳斋

感谢赞赏,这是一种珍贵的鼓励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经讲啥了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