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逊肾内科主任
患有肾病时间久了,懂的也会越来越多,一般小问题都能自己解决,比如激素如何调整,发现尿泡沫增多会怎样、何时应该检查、化验结果是何意思等等,俨然是“久病成医”的“小专家”了。有的时候,我们肾病朋友还会从网上查找来的与经治医生“深入交流与探讨”,比如,经常有肾病朋友会有这样的疑问: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值应该小于mg(即0.15克),我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还有0.3克或0.5克,为什么不给我加药或药加的重一些?
今天笔者就来和各种谈谈这一问题,即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降至多少最为合适?
就拿“肾病综合征”来说吧,其“诊断标准”为成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mg(3.5g)(儿童50mg/公斤体重)且伴有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伴或不伴有高度水肿及高脂血症。
根据早年相关权威指南(.KDIGO指南)及相关文献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其中疗效最好的“完全缓解”应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mg(0.3g),血浆白蛋白大于35g/L。在这里并未提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应小于mg(0.15g)。也就是说,肾病综合征经治疗后,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mg以下,就认为是“临床治愈”。而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mg,也属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的“安全范围”,因为这一范围的尿蛋白量对肾病患者的影响最小。
就算肾病患者的尿蛋白长期处于-mg之间,一般来说也不会影响肾功能。如果肾病患者仍为此一直处于纠结之中与忧心忡忡,则完全没有必要。有的肾友为了进一步降低尿蛋白而不敢减药甚至过度治疗,则往往“弊大于利”,甚至造成更加严重后果,如并发严重感染而致死及股骨头坏死而致残等。
如上举的是肾病综合征的例子,即肾病综合征的转归除了“完全缓解”,还有“部分缓解”及“无效”与“复发”。对于其它更多的慢性肾脏病的治疗转归,则还包括“根治”、“好转”、“稳定”及“加重”(恶化)等。在这些治疗转归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一化验结果的变化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少数几种肾病需特别强调24小时尿蛋白定量必须降至正常范围之外,其它更多肾病并不要求一定要将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具体某一数值才最适宜,往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举如下两个例子来做分析与说明:
一.IgA肾病
相比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的治疗转归中尿蛋白改善标准则有所不同。IgA肾病经治疗后,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并不强调一定要降至mg或mg以下。通常情况下,IgA肾病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mg(0.5克)以下,就认为是疗效非常好,此时化验尿常规可能会有尿蛋白(PRO)1+或±。这是因为,如IgA肾病能治成这样,治疗目标就已经达到,以后该IgA肾病患者发生慢性肾衰竭的风险将非常低或永远不会发展成尿*症。如若为了将尿蛋白降至更低,患者将多用药或药物进一步加量服用,由此可能忍受药物更大的*副作用,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当然了,不强调尿蛋白降得更低,并不代表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mg以下就不好,如并非在药物加重的情况下,尿蛋白能降得低一些,这当然好。
二.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肾炎也是非常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属于继发性肾脏病,多见于女性,相对来说多病情重与治疗难度大。如若男性患有狼疮性肾炎,病情往往更加严重、危险与难治。因此,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的重点多不能只盯住“尿蛋白”,而是先控制“狼疮活动”及防止药物发生严重的“*副作用”。
其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情况只是狼疮性肾炎患者中一个指标而已。判断狼疮性肾炎是否严重及是否处于活动期,多以患者是否有全身表现、贫血情况(严重贫血?)、抗双链DNA抗体指标(升高?)、血C3水平(低下?)及病理类型(Ⅳ型?)等等。经治疗后,如上这些情况或指标纠正后,则说明病情改善或明显好转及已控制狼疮活动期,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会逐渐下降,尿蛋白可以从原先的5.0克以上降至2.6克或1.4克,都说明病情明显改善。完全不必因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未降至mg(0.3克)或mg(0.5克)以下而再加药或药物加量。
一般来说,狼疮性肾炎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治疗目标多以mg(1.0克)为适宜,如若能降至mg(0.5克)以下,则更好,但绝对不会要求将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mg(0.15克)以下。
肾为先说到这里,肾友能明白吗?每当看到尿蛋白检查结果高出后面的参考范围时,可能还会有不少肾病患者仍在纠结与担心中,并自言自语地说“还是高许多啊!”当肾友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第一时间与你的经治医生沟通,以获得对病情的全面认知与准确判断。最后总结成一句话:肾病患者尿蛋白降至0.15克以下,不一定比降至0.3或0.5克更好,如过度治疗,结果反而更糟,往往“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