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短短几个月内会发生尿毒症吗?
大多数人不会。肾脏本身具有代偿性,发生损伤后仍然会有一定代偿性,即使进展到中后期,依然可以维持部分功能的正常运转。因此不论是哪个病种多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尿毒症。
当然本身病理类型非常严重,还有年纪较大且有基础病的人可能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尿毒症风险会比其他人要大。而且慢性肾病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缓慢发展也有充足的时间去预防和控制,降低肾衰竭的风险。
有人留言说:虽然知道没那么快尿毒症,但一直吃着药没断过,肌酐就是在涨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肾友就慌了,感觉“前方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
到底肌酐升高后还能降下来吗?是不是意味着病情越来越重?
其实肌酐升高并非都是病情加重了,有些情况是正常现象。
首先肾脏在持续不断地发挥着过滤、排毒、调节电解质等作用,随着身体血流经过的变化,肌酐值也会有高有低,都是正常反应。只要肌酐波动幅度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接受。
其次对于已经存在肾功能受损的人,尤其处于肾功能不全阶段后期,肾小球纤维化、硬化达到30%以上,此时部分肾功能受损后已经不能逆转。肌酐作为反应毒素水平的指标,必然会有所升高,通常表现为慢慢升高。这也是肾病正常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这个阶段,需要针对受损的肾脏单位进行修复及保护剩余肾单位,保证其他肾细胞血氧的供应,肾脏恶化的速度控制住后,肌酐升高的速度也会变化。病情完全稳定后,肌酐值就会有所下降。
肌酐主要是代表了肾脏发挥排毒功能的情况,可以预判尿毒症的风险。但有时候也可能不准确。并非是衡量肾病预后的唯一指标。
例如之前遇到的一位肾炎病人,处于3期,肌酐,病情已经十几年了肌酐依然维持在这个情况。但后来感冒了一次没有在意,引发了体内严重感染免疫力下降,肌酐升高到多,及时对因纠正后,加上调理,肌酐终于降到了左右,肾小球滤过率有一定下降。
单看肌酐的话变化不大涨了十几个单位,但实际上肾小球滤过率却比之前下降了。也就代表着整体肾脏功能又有一些进展。
除了肌酐值的变化,要长久稳定肾功能,还有一些指标也更为重要。
肾小球滤过率比肌酐更稳定
相比于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包括感染、药物因素、饮食或者其他指标的波动,主要与自身体重、年龄、性别及肌酐相关。
很多人说那肾小球滤过率不就是肌酐值测算出来的。通常是在肌酐值正常发展频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肌酐、年龄等值来评估肾小球滤过率,但如果出现肌酐迅速升高的情况,为了搞清楚肾功能是否损伤,一般算法则就不会再考虑到肌酐值,而是从采取其他测算方法。不少人也误解,检查肾小球滤过率就是套公式,其实是很大的误区。
肾小球滤过率同样是通过抽血检查,不过监测方法比较复杂,这里不多说。
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表明肾脏单位重要细胞肾小球的硬化速度加快。有些人滤过率稳定,也可能肌酐值偏高,说明肾功能比较稳定,但体内毒素水平特别高,也可能存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问题。需要及时调理降低毒素水平,同时针对肾脏损伤的情况加以控制,提升滤过率,降低肌酐值。
肾脏萎缩及尿量的情况
监测肾功能除了肾小球滤过率,通常也需要看肾脏萎缩的情况。有些人肌酐升高后,查彩超明显双肾不同程度萎缩,即使肌酐不高病情也是相对严重,损伤速度较快。需要及时针对受损较轻肾细胞修复,对剩余肾细胞加以保护。一方面保证肾细胞内血氧的供应,另一方面加速血液内毒素物质以及坏死细胞的排除。
稳定排毒水平尿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些指标。尿量的多少是影响体内毒素水平的重要因素。尿量保持稳定体内的毒素水平也会相对较低。一般进入肾衰竭,尿量稳定,透析的几率也较低。
形成尿液的主要与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肾功能损伤后需要针对这两方面加以巩固控制。需注意稳定肾内压,注意尿蛋白、血压等影响肾小球硬化的指标,对于肾小管间质纤维就是注意补充需要。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